《我,刘辩,三兴汉室》全本免费阅读 aqdu.cc

面对荀攸的询问,苏固有些无言以对。

他只好苦着脸解释道:“昔日有过路行人肆意妄为,故意浪费义舍的米肉,激怒五斗米教的信众,后被围殴……吾所虑者便是此事。”

荀攸明白苏固的投鼠忌器,五斗米教在汉中牵扯过重。

从苏固的描述的来看,五斗米教虽也有些传教的手段,但总体是劝人向善的。

可是有太平道在前,荀攸不得不多个心眼。

而随后苏固的一句话,让荀攸不得不更加重视五斗米教——“近年来,五斗米教系师张鲁常往巴郡而行,我听闻其与巴郡蛮夷酋首杜濩、朴胡等交好,亦有将五斗米教传至巴郡之意,君此去巴郡,不可不察。”

不得不说,如荀攸这般人物。走到哪里哪里都有朋友。

对于太守苏固明确的善意,荀攸照盘全收,并明确表示道:“多谢君提醒,今日之言,攸定不会忘。”

苏固面露喜色,他做了这么多,不就是为了荀攸说出这样一句话嘛。

荀攸也意识到,益州的形势果然不简单。

而今他才来到益州,原本预料中的益州大族势力还没感受到,传闻中的五斗米教之猖獗已经尽现眼前。

苏固念及荀攸身边并未带多少护卫,善意地提醒道:“巴郡蛮夷虽久闻王化,然其蛮夷本性难改,路上未必安稳。我门下掾陈调有勇略,通晓道路,若君不弃,吾愿遣之携宾客护公上任。”

荀攸问道:“久闻益州百姓富足,除些许蛮乱之外并无多少纷乱,未曾想太守上任竟也需专门护卫了吗?”

苏固一听就明白荀攸会错了意,他只是想继续示好罢了。

连忙解释说:“君勿虑,我也只是担心蛮夷无知冲撞……”

巴蜀两地的蛮夷与汉人接触的时间多了,但凡不是傻子,都知道二千石长吏出事意味着什么。

“多谢君之好意,我意先在汉中观看风土人情,期间叨扰之处,还望君见谅。”荀攸表明了他的意见,他还想留在汉中更深入的了解一下五斗米教。

正好也给巴郡的官吏们时间,让他们为自己的到来提前做好准备。

苏固自然乐得尽地主之谊,同荀攸联络感情。

……

在南郑徘徊数日,荀攸先后拜访了本地望族李氏和赵氏。

李氏为故三公李固之族,当初李固得罪了梁冀,只有少子李燮存活,曾任河南尹。但自中平年间李燮去世,李氏已有衰落之象。

可即便如此,因为李固父子的贤名,荀攸依然选择首先拜访。

只可惜,曾经的清流名臣,因为数次朝堂斗争而人才凋零,至今族中已无能继承他们风骨的子弟了。

赵氏乃是汉中主簿赵嵩之族,他的族兄赵琰前后担任青州刺史和梁国相。

而在赵家,荀攸向赵嵩表达了他的请求。

“什么?君欲见张鲁?”赵嵩震惊地问道。

苏固到底是太守,不可能一直陪着荀攸,在他忙碌的时间,这件事就被交给了他最信任的主簿赵嵩和贼曹掾陈调。

赵嵩这些日子陪同荀攸,期间不乏有对谈之事,可无论是经典、施政还是赵嵩略有涉猎的军事,在赵嵩看来都完全难不倒荀攸。

说实话,如果不是先受了苏固征辟,赵嵩午夜梦回,未尝没有过追随荀攸的想法。

他打心底觉得,荀攸是能成大事之人。

胜过他的族兄赵琰,也胜过他的府君苏固。

在这个过程中,荀攸虽未发表过对五斗米教的看法,可赵嵩将这荀攸的行事看在眼中,敏锐地察觉到这位新任巴郡太守对于五斗米教应该没有什么好印象。

实际上,赵嵩作为汉中郡南郑县本地人,对于五斗米教同样持警惕的态度。

但五斗米教在汉中扎根太深了,作为本地人,赵嵩是决计不希望看到汉中因为要取缔五斗米教而血流成河。

赵嵩想了想,还是隐隐劝说道:“张鲁此人,虽也读书,却以道藏居多,平素行事,亦会挟鬼道。且汉中信奉五斗米教的百姓多以张鲁为尊,公与之相见,务必谨慎。”

荀攸如何看不出赵嵩的想法,安抚道:“伯高放心,我只见他一面,并不欲做他事。”

赵嵩这才放了心。

旋即安排张鲁来见荀攸。

张鲁比荀攸想象地更识时务。

两人见面之时,张鲁丝毫没有摆什么世外高人的架子,姿态虽也有些不卑不亢的味道,但面对荀攸的询问,皆有回答,话中连一丝阴阳怪气都没有。

在赵嵩眼中,两人相谈甚欢。

可他却不知,张鲁越是这般低调配合,在荀攸的眼中,张鲁的危险性就更大。

当日,荀攸就写了一封密信,通过校事郎的渠道送向雒阳。

在向天子说明了他这些天观察到了汉中五斗米教情况的同时,给出了他的解决办法——

因为信奉五斗米教的汉中百姓太多了,且多为贫苦百姓,荀攸又非铁石心肠,不愿对无辜百姓下手。所幸这些天的观察寻访,终于让荀攸发现了五斗米教的一处弱点。

如今的五斗米教其核心在于系师一人,而系师则是张氏代代相传。

荀攸的办法正是针对这一弱点。

先由朝廷出面,肯定五斗米教的存在,由此安抚教众。

此后稳妥点的办法是为张鲁在汉中郡设立一个专门的官职,并以此限制规范张鲁的行为。激进点的办法则是釜底抽薪,直接将张鲁召到雒阳为官。

什么?不愿意当官?

五斗米教的教众不好针对,但张氏就不一样了。

但无论是荀攸的哪一种建议,将五斗米教的传播限制在汉中郡,都是必须要做的重中之重。

做完这些,荀攸了了一桩心事,然后才准备出发前往巴郡。

这个时候,荀攸抵达汉中并略作停留的消息已经传至巴蜀,有反应的何止巴郡官吏。

居于广汉郡雒县的安西将军桓典与益州刺史种拂听闻消息后,即便是他们,也不能无动于衷。

种拂遂请桓典上门商谈,同来的还有三人。

贾龙乃是三蜀之一的犍为郡人,曾经帮助种拂平定了马相之乱。在种拂担任益州刺史后,贾龙得到了重用,被拜为兵曹从事,掌管州兵。

赵韪乃巴郡人,曾为大司农所属太仓令,后因病辞官回乡,得桓典辟为屯田校尉。

两人皆是各自的长官的得力助手。

两人之外,还有治中从事王商,其出身三蜀之广汉郡,声望在益州名士中名列前茅,与益州之外的数位大儒皆有交情。

种拂率先说道:“前巴郡太守赵部任期未至,天子下诏拜为侍中,另派荀攸而来。而今看来,只怕来者不善。”

桓典叹息道:“吾为安西将军,但近年来于益州新增的屯田田亩甚至不如荆州刘表,每每思来,深觉辜负天子信重,甚是惭愧。”

贾龙与赵韪对视一眼,哪里听不明白桓典和种拂两人话中之意。

荀攸很明显和当初的桓典一样,都是被一门心思锐意进取的天子塞进来的。而与旧臣桓典相比,荀攸毫无疑问是作为天子心腹而来。

种拂与桓典的意思很明确,荀攸来了,他们需要更多的政绩。尤其是桓典,近乎于提出了明确要求——开荒屯田的面积起码得比得上荆州。

按理说两人的要求不算过分,天子做了动作,挥了鞭子,他们起码得动上一动。

但贾龙与赵韪却面露难色。

张张嘴很容易,可新增的田亩从哪里来?

大族们动用人力物力辛苦开荒得的新田,凭什么要白送给朝廷呢?

而这个问题,正是益州开荒屯田一事进展缓慢的原因。

还是身为屯田校尉的赵韪率先开口道:“将军,巴蜀现状如此,与扬州、荆州皆有不同,屯田一事进展缓慢,正是因为巴蜀民风淳朴,蛮夷多慕王化,无须用屯田诱之便可使之归心。”

桓典见赵韪又是这种老生常谈的推诿之言,心中不禁生了几分恼怒。

他提醒道:“去岁兖豫等五州、今岁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
【www.aqdu.cc】

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