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,刘辩,三兴汉室》全本免费阅读 aqdu.cc

刘辩看着何颙所传达的民意,心中对何颙的印象有了改观。

历史上曹魏的屯田最开始时,百姓若用公牛耕种能得四成,若用私牛耕种能得五成。虽然比如今汉室的分成还要高上一成,但屯田的百姓徭役赋税全都不用承担。

只是后来屯田政策不可避免地因各种原因被破坏,譬如曹叡之时,就觉得屯田的百姓过得太好了,而他这个皇帝过得又太简朴,一声令下——都来修宫殿吧!

除了逐年增加的徭役之外,分成也成了真正的三七开,七成还是人家的。

等到后期司马氏当政,更是或明或暗地放任大族对屯田百姓和田亩的兼并,完善了两晋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。

当初三辅的屯田初创,因为是与过去的军屯不同的民屯,皇甫嵩采用了保守的分配方式——即根据产出分配收入,在保证屯田百姓能够吃饱穿暖有盈余的同时,也保证了朝廷的收益。

而刘辩由于一直思考着改革税制,所以对于三辅现行的屯田政策一直保持了政策友好。

时至今日,刘辩对于很多汉家故事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

譬如当初国家持有的公田数量还足够的时候,在灾变之年,就会像如今屯田时一般招揽受灾百姓耕种公田,分成比例也与如今相差不大。不过,在免除赋税徭役这一点上,通常至多只会持续数年。等到受灾百姓安顿下来,便会恢复赋税徭役了。

刘辩想来,这种故事,应当是屯田百姓心生忧虑的原因吧。

不过,这种声音被何颙传达,的确有些出乎刘辩的预料。

由此可见,何颙的下乡之旅还是有效果的。

想了想,刘辩决定给何颙回信一封,表明自己已经知晓屯田的百姓心中所想,他绝不愿给百姓增加额外的负担。

刘辩不敢说什么一直维持现状之类的大话,毕竟弘农郡和扶风才经历过两场天灾,将来真要重新度田他也不知会面对何等情况,真要天下皆反,那作为他如今大后方的三辅必然要承担更多,这是现实。

所以刘辩只能避开信誓旦旦的许诺——现在他还是要脸的,怕被打脸。

至于要不要原谅何颙呢?刘辩只思考了两秒,便决定——当然选择原谅他。

无论何颙是不是装的……只要他能装一辈子。

处理完何颙的事情,刘辩又来到了他记录天下郡国二千石名单的屏风旁边,关东五州已经出现了包括田丰、臧洪在内的多个他熟悉的名字。

扬州有荀爽在,在平定山越之乱后,荀爽在扬州很有存在感,前些日子,荀爽还曾上书,认为扬州南方的会稽、豫章占地过广,宜分设两郡。尤其是人口过百万的豫章郡,同时分布着众多山越,正应该分设两郡,齐头并进,对山越分而治之。

此事目前还处于讨论阶段,最大的问题是新设一郡便要维持新郡府从二千石到斗食佐史的开支,但总体而言,支持的声音还是偏多。

交州有朱儁坐镇,虽交通不便,但刘辩对于这位老臣还是非常信任的。

荆州……相较于荀爽,刘表虽有“八俊”之名,终究资历差了些。他在荆州虽也搞出了些动静,但终究比不上荀爽。

对此,刘辩也能勉强接受,刘表终究在做事,荆州的户籍账面上的确有多出来的原荆州蛮。

可益州……却是最让刘辩失望的。

桓典与种拂皆是名士,尤其是桓典,德行与经学造诣都没问题,可办事的能力却让刘辩心生疑虑。

不论是能力真的有限还是故意拖延,刘辩决计不愿益州这样一直落后下去。

现在的南方还有非常大的开发空间,尤其是在全球变冷的大背景下,炎热潮湿的南方变得更容易耕种。而相对于北方移民,南方土著毫无疑问更宜成为开发南方的主力。

刘辩思索着,记下了巴郡与蜀郡太守的名字,他身边是时候再增加一个侍中了。

思索完这些,刘辩吩咐道:“遣人去尚书台问问,日前公府考黄门侍郎荀攸考绩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
【www.aqdu.cc】

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