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,刘辩,三兴汉室》全本免费阅读 aqdu.cc

何颙的表现的确出乎刘辩的预料,包括后续《扶风赋》的流传。同样让刘辩觉得有些意外。

这件事提醒了刘辩,他还可以用这种方式引导舆论。原本被他忽视的诗赋,竟然还有这样的作用。

总体的结果非常好。

《扶风赋》的流传,让更多人将目光投向了扶风土地。

在经历过新莽时期的战乱之后,昔日的沃野千里变成了千里无鸡鸣。原本人口众多、百姓富足的关中早已经残破不堪。在光武以来,原本属于内史的三辅最大的存在感,就是羌乱会不会威胁到历代先帝的陵寝所在。

也就近些年来,因为凉州逐渐变得安定,三辅靠着屯田才开始逐渐吸引人们的目光。

雒阳西城外的一处酒肆之内,一伙年轻士人正在讨论着时下最火热的话题。

懂行的本地人一眼就能瞧出来,这些士人大概是来游学的。要是太学生,他们会更愿意在城东或是城南。而离此更近的鸿都门学诸生,相对而言会更低调些。

但既然是年轻士人,不论是何来历,聚在了一起,总是要慷慨陈词的。

论及《扶风赋》,有人从用词上称赞,有人从立意上夸奖,也有人赞美起了何颙的品格。

可有人赞美,并不意味着没人诋毁。

其中一人说道:“诸君在《扶风赋》看到了文采,而我则在其中看到了谄媚逢迎,诸君或许还不知,诸君口中的‘何公’原本是被押往扶风的,如今却得拜为议郎。”

附近的另外一桌,一个老者正与一个年仅三旬的儒雅文士饮酒座谈,听着这一幕,老者的心中波澜不惊。

文士见状,笑着摇头:“稚子之言。”

老者却说:“文若此言差矣,未尝不是赤子之言。”

“公言之有理,彧失言了。”文士正是荀彧。

老者摇了摇头:“赤子、稚子一字之差,未事到临头,谁又能分得清呢?文若不算失言。”

说着,老者扫视着四周的行人与房屋,心中反而泛起了波澜。

“放在数年前,老夫必然会坚持以为凡事都应当复古,去恢复古时的三代之治,可这数年几经浮沉,反倒有新的感受。”

这老者不是旁人,正是年轻士人们谈论的主人公何颙。

何颙并没有责怪在他被送到扶风的这几年荀彧没有照顾他,毕竟在事发之前,荀彧就曾隐晦地提醒过他,只不过当时的他过于自信,无视了荀彧的劝告。

而相比于年轻士人们的言论,更让他惊讶的反而是这几年雒阳的变化。

生活在其中的人或许察觉不到日积月累的改变,但何颙却看得分明。与他离开时相比,不仅雒阳城外的房屋增加了,里坊扩大到了更远的地方。

譬如他现在所在的酒肆,在他离开雒阳时,应还是一片白地。

何颙虽还未进入雒阳城,可窥一斑而知全豹,他在这雒阳城原本的近郊已经看到了繁华。

此处虽没有集市,却也有在自家房屋的墙上开个小窗售卖炊饼、蜜水、米汤的百姓,充满了热闹的生活气息。

何颙甚至还看到了几位有着异色头发瞳孔的胡人,以他的见识,倒不会因此觉得奇怪,可令他惊讶的是,路过的百姓行人对这些胡人竟也是见怪不怪的态度。

胡人买肉馅的炊饼时竟还用着不太流畅的汉话与人讨价还价起来。

结合他在扶风的见闻,正是一切向好的明证啊!

回过神来,何颙注意到年轻士人们的争论仍在继续。

现代互联网对线时有一条真理——永远不要试图说服别人。

因为没人可以靠着几句话改变一个人的三观。

放到现在,就算是在线下见面,想要改变一个人的观点也是极难的。强权也只能让人面服心不服罢了。

何颙见他们争得面红耳赤,持有不同观点的两方俨然下一刻都要打起来了。

一旁的酒佣担心地看着这边,生怕酒肆中的瓶瓶罐罐遭受无妄之灾。

看到这一幕的荀彧本要发声阻止这一场可能会升级的冲突,却听旁边的何颙重重咳了一声,遂将到嘴头的话咽了回去。

“诸君可否停上一停,容老夫倚老卖老,说上几句话?”

在场的士人们见何颙很有风度,一看就非常人,而他身边之人更是仪表堂堂,只坐在那里微微一笑就让人如沐春风。

他们停止了互相的争执,其中一个看起来年纪不大但却很有话语权的士人恭敬地拜道:“小子贾逵,长者当面,逵不敢无礼,方才友人间的争论让长者见笑了……还请长者不吝赐教。”

何颙说道:“老夫听了许久,诸君所争论者,无非是《扶风赋》中所言是真是假。”

“老夫痴长这多年,也就近些年才明白一个至理——圣人流传下来的经学自不可小视,可若要将其中的道理贯彻到底,还需身体力行!”

“君等风华正茂,正是意气之时,既然对扶风现状存疑,如有意,不妨往扶风一行,至乡里之间,一见真伪!若觉所见仍不为实,不妨暂住一段时日,以辨真假。”

争论着的士人们愣住了,他们原本以为何颙会支持哪一方,或是缓和一下他们的矛盾,却不曾想给出了这样的建议。

扶风虽有一个有名的大族马氏,可经学大家马融已逝,相比于雒阳,扶风的学风要差太多了。

当即就有人心生退意。

但——“那就去一趟,辨一辨真伪!”

当即有人顺着何颙的话喊道。

上头之后,此君又对着那位最先说出何颙谄媚的人质问道:“可敢往扶风一行!”

“有何不敢!”

这就是年轻人。

一时间,有自告奋勇准备同去的,也有想要留下并试图劝说更多人的……不一而足。

何颙笑了笑,也不管这些人之后打算怎么办,就要招呼荀彧准备离开。

先前请教何颙的贾逵这时才想起问道:“敢问长者名号?”

“老夫何伯求,一无名之辈罢了。”说罢,何颙挥了挥衣袖,与荀彧付完酒钱一同离开酒肆。

只留下现场之人面面相觑,好一会儿才有人问道:“真的是写出了《扶风赋》的何公吗?”

贾逵说道:“能说出方才言论的,只怕也只有一位何伯求了。”

说完,他看向在场众人:“诸君,在下下月便要入太学,只怕不能与诸君一同前往扶风了,甚是遗憾。”

成为太学生是正事,自无人有理由指责贾逵。

贾逵又朝那几位决定前往右扶风一行的人拜道:“烦请诸君归来时,逵定在此为诸君接风洗尘!”

“善!”

……

其实,自从《扶风赋》流传开来之后,类似的争论一直都在。

何颙的声望在这期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他还是有许多清流好友的,过去他与袁绍为党锢之人奔走留下了不少情分。以前何颙被送去扶风屯田时,因涉及宦官,害怕宦官肆虐的情况重演,这些人不好开口。

但雪中送炭不易,锦上添花却很简单。

在刘辩的运作之下,《扶风赋》再度向外流传,山东、江南、河北、巴蜀……但凡会去了解些实务的士人,都通过何颙的《扶风赋》了解到了右扶风官民一心,对抗持续二十余日大雨的壮举。

而其中所记载的以天子为代表的朝廷对于右扶风的全力支持,虽只有那么两句,但……足够了!

并州,南匈奴王庭。

拓跋洁汾还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。

生死皆在他人之手,他凡是只能配合。

也是这个时候,拓跋洁汾才了解到在他被俘之后索头部的现状。

饶是曹操、羌渠等人当面,当知道索头部已经不复存在之后,拓跋洁汾仍忍不住破防痛骂他不算太喜爱的长子——“匹孤竖子难当大任,早知如此,最初就不该给他分配部众!要是早立力微,当不止于此!”

没了索头部,他的价值又变低了,拓跋洁汾是真不想再回到诏狱里去了。

羌渠对塞外的了解基本与曹操互通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
【www.aqdu.cc】

小说推荐